如何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25 发布者:巨有科技 浏览次数:1696
在过去的两年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正在经历艰难的复苏,即便如此,依然有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旅游经济正在持续回暖。

根据携程财报显示,2021年携程集团全年净营业收入为200亿元,约恢复至2019年的56%——相关数据显示,商旅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全年同比上升54%,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恢复至疫情前51%。



尽管疫情仍是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各地持续推动旅游业复苏的趋势不可逆转。

事实上,在防控常态化下,人们在旅游地点和产品选择、消费模式等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跨省游受限,城市周边的短途休闲游、郊区乡村游、自驾游反成了游客的首选。

因此,疫情给乡村发展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存在着“契机”,这种旅游模式的转变,将在未来倒逼乡村旅游在产品供给、生态环境和管理机制上的改革创新。



但即使如此,乡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众多的短板和不足,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旅游就不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开发上定位不明确,经营主体分散。
乡村旅游在整体资源缺乏整合和规划,在建造和设计风格上千篇一律,结构布局不合理,粗制仿造,并且经营主体分散也制约着乡村旅游不能在产品和品牌上,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二、服务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大多都是以乡村企业和个体自主开发为主,功能配套不达标,比如路牌指引,公共厕所,停车场等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容村貌不整洁;卫生环境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游客的体验,无法形成循环消费。
三、乡村旅游经营产品质次档低。
因为产品发展规模太小,开发产品品质过低,配套设施简陋,功能性、知识性、丰富性、生态性大为欠缺,并不能很好的形成统一品牌,无法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不能带来持续性收益。
四、管理缺失,服务不到位。
乡村旅游的管理不规范,服务缺乏标准,对安全、生态、卫生、服务处于粗放状态,造成旅游安全感缺失。乡村旅游的经营环境和区位因素也造成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素质过低。


2022年,中央财政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650亿元,较2021年比增加84.76亿元,增长5.4%。这不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发力,也体现了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决心。

作为中国全域旅游智慧化、文旅产业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为响应国家对乡村的发展政策,巨有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如何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项目落地,拥有中国乡村全域旅游、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同时也为市级/县域/景区/小镇/乡村/公园/街区、建设数字文旅、智慧化服务提供解决方案,为未来这些地方发展智慧化新模式提供助力


从多年来,我们对发展文旅行业的经验探讨,发展乡村旅游,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乡村旅游也已成为当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就业率,促进民生发展的重要产业领域。

乡村发展如果只是仅仅只有生态治理,一味的只发展农业,惠民政策还不足以振兴乡村发展,因为只有生产而没有让产品“走出去”,是难以真正做到全面振兴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发展特点,通过建立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以旅游+文化+农业的模式,联动一产、二产、三产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及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

因此想要可持续的振兴乡村发展,必然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

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

乡村旅游可以为本地创造一种文化符号, 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在形成的乡村文化的基础下,以各种方式,促进产品的服务与销售,实现乡村振兴。


如何建设文化旅游产业目的地
传统农业县 | 全域型乡村文旅目的地 | 全程服务

  • 为了乡村的振兴,我们又如何建设乡村文旅呢?


一头往文旅方向走,一头往产业方向走,最后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以田园风光、农旅文化作为本底,以现代化服务作为助力,最终实现以产品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一步 | 研发乡村旅游新业态

鼓励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文旅新业态,积极培育新兴的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打造好山好水好文化和生态人文景观。

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深挖乡土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方案,合理布局民宿、农庄、营地、采摘、研学基地、房车营地等特色业态,策划设计适合一日游、多日游等的主题游线,对于乡村文旅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文化建设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助推乡村振兴,这也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步 |  着力推进产业融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田园综合体”于2017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各地兴起田园综合体建设热潮。乡村“农业+旅游”开始成为文旅产业增长的新战场。

通俗而言就是,除了传统农业,还有农产品的品牌化、向消费者直销、经营餐厅、提供住宿、发展农业观光等。实际上就是把农业、服务、旅游、销售、工业生产全部整合到一起,游客来这里,能看、能养、能吃、能玩,创建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体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美丽乡村回得去,让农民生活富起来。

这种模式,和目前政府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可结合度相当高。不仅与自然共生共处、与村民共融共创、与政府共建共营。



第三步 |  为产品打造特色IP,形成统一品牌

产品能否形成乡旅的统一品牌,是推动经济增长重要的一步,挖掘区域特色产品发展潜力,塑造产品故事,对乡旅产品进行策划、打造、运营,开发多样化需求、开发衍生产品。

联动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从传统模式转换成数字化旅游模式,打造数字化农田、升级产业供应链,精准塑源管理,对产业做一个附加价值的提升,形成了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旅、生态“六位一体”的现代产业链,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览、体验。 并完善生产企业的规模,规范化,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第四步 |  着力推进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厕所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

二是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

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乡村。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特色店铺、文化馆、书店等文化设施,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但乡村旅游在政策上出现很多瓶颈,如土地政策的制约、交通不能满足旅游所需、资金扶持不足。所以,乡村旅游的壮大发展还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步入2022年,乡村发展应当加速变革重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各地应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挥好干部群众的力量,发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为此,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着力影响那些认为旅游业没有前途的人,把广大的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要彻底消除没有优势资源就不能抓旅游业、抓旅游是务虚的东西、保护绿水青山不能搞乡村旅游等错误观点,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搞旅游不一定要有旅游资源,关键是要有好的营销的策略,深刻认识到旅游业是能够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开发并不矛盾。
返回列表页
相关新闻推荐